另一个CNS——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


前面讲到,中枢神经系统感染,简称CNS感染(见 CNS感染(中枢神经系统感染)),这里讲另一种CNS,是一类细菌的简称。再讲CNS细菌前,先要明白什么叫凝固酶。

凝固酶,即一种由葡萄球菌产生的具有类似凝血酶原激酶的活性的酶类物质,能引起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,进而能使带有抗凝剂(如枸椽酸钠或肝素)的血浆加速凝固,保护病原菌不被吞噬或免受抗体等干扰,但也使感染局限性,不容易对外扩散。凝固酶呈阴性的葡萄球菌因沒有凝固酶的局限,相对更容易扩散到人体其他位置。

概述

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(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i,CNS或CoNS),其形态(球形,在培养基中菌落特征表现为圆形)、排列(排列成葡萄串状)和染色性(革兰氏阳性)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相似,无鞭毛、荚膜和芽胞,不产生血浆凝固酶。CNS包括表皮葡萄球菌、腐生葡萄球菌、木葡萄球菌、溶血葡萄球菌、头状葡萄球菌、华纳葡萄球菌、模仿葡萄球菌、木糖葡萄球菌和猿类葡萄球菌等30余种。其中,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在CNS引起的感染中是较为常见的致病菌。2018年中国CHINET血液标本分离菌主要分布中,CNS排名第二;Clin.Infec.Dis.2004,39:309-317 CNS分离率最高。




CNS本是人体的正常菌群,与其他正常菌群通过营养竞争、代谢产物的相互制约等因素,维持着人体良好的生存平衡。但在一定条件下,如机体免疫功能低下,或CNS定居部位改变,离开正常寄居部位,进入其他非正常部位时,脱离了原来的制约因素而生长繁殖,这种平衡关系即被打破,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中的细菌也能成为感染性病原菌(即条件致病菌)。

致病机制及临床表现

CNS的致病机制可能与其产生的细胞外黏质(extracellular slime substance,ESS)有关。黏质由中性糖类化合物、糖醛酸和氨基酸组成,可使细菌黏附在宿主细胞表面,菌体间也借此相互粘连,形成难以清除生物膜,能阻止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和抗生素的渗透。
CNS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达90%-95%。超过80%的CoNS分离株对甲氧西林和半合成青霉素类耐药;这些分离株往往也对β-内酰胺类以外的多类抗生素耐药。但路邓葡萄球菌(Staphylococcus lugdunensis)是个特例,这种CNS对多种抗生素都敏感。耐药基因一般位于质粒上,便于不同菌株水平交换耐药基因。

CNS常引起的感染有以下几种:
1、泌尿道感染
表皮葡萄球菌常引起青年女性泌尿道感染,仅次于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泌尿道感染。
2、败血症
CNS引起的败血症,常见于新生儿。其引起的败血症居常见病原菌引起的第三位,仅次于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。
3、手术和介入治疗
骨和关节修补术、心瓣膜术、器官移植、动脉导管及心脏起搏器植入等均可造成CNS感染 。

参考

百度百科
如何判断血液分离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致病菌 余方友

声明:Alber.F|版权所有,违者必究|如未注明,均为原创|本网站采用BY-NC-SA协议进行授权

转载: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- 另一个CNS——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

医疗器械质量和注册管理的信息化的尝试者